近日去一村调研,支部书记抱出厚厚一叠党员承诺书,翻看发现,承诺书里的内容都是事先统一打印好的,党员签字后存档,至于党员对承诺是否牢记清楚,是否落实到位,就没了下文。(8月28日《人民日报》)
承诺了,就要兑现,否则在他人眼中就成了一个不诚信的人,一个不靠谱的人。村里的党员干部对群众写下了承诺书,但却没有践行,没有实现,于是,承诺沦为了“空头支票”。说的做不到,党员干部还怎么取信于民?如此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,群众会给党员干部群体打上“不守承诺、不靠谱”的标签。对此,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必须在与民众打交道的过程中,不断涵养“凡诺必践”的靠谱品格。
王安石在《咏商鞅诗》中写道:“自古驱民在信诚,一言为重百金轻。今人未可非商鞅,商鞅能令政必行。”王安石诗中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时“徙木立信一诺千金”的典故。话说,商鞅为了试探民众对变法的态度,于是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并当众许下诺言: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赏金十两。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,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。随后,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。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。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。商鞅“一诺千金”的故事传开之后,在民众心中树立起了威信,而变法也得以很快在秦国推广。
虽然,不能苛求普通党员干部做到如商鞅般“一诺千金”,但是,至少可以通过工作的点滴,践行承诺,兑现承诺,慢慢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。要求普通党员干部成为贤达之人,信义之仕,或者有些困难。可让他们努力做一个让群众觉得靠谱的人,还是能够实现的。
那么,一个党员干部怎么做,才算靠谱呢?《逻辑思维》创始人罗振宇给出的答案是:凡事有交代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。换言之,做一个靠谱的人,不一定要做到“凡诺必成”,可是一定要做到“凡诺必践”。“成”是结果,不可苛求,但是“践”是行动,必须落实。很多情况下,民众认为一个党员干部靠谱,除了看能否兑现承诺之外,更看重的是他是否为了实现承诺在不断践行。其实,只要党员干部真心为民,真心践诺,即便最终失败了,民众也会表现出理解和包容。
比如,扶贫干部曾向我讲过一个扶贫故事。说的是,一名村干部是柚子种植大户,在当选之后承诺带领群众种柚子脱贫致富。可是,辛辛苦苦干了几年,当柚子上市之时,却遭遇了滞销。不少贫困户不仅没有赚钱,反而还亏了。按理说,这时这名干部会遭遇信任危机,可现实是,贫困户对名村干部并没有太多怨言,甚至,还有不少贫困户安慰这名扶贫干部不要气馁。第二年,这名村干部多方联系,建起专业合作社,还和外地的公司达成了合作,从此之后,果农们的柚子再也不愁销路,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。而这名村干部每次换届选举,都能高票当选。
由此可见,群众是最讲感情的,党员干部真心对他好,真心在乎给他许下的承诺,他们是会通过党员干部的综合表现,给予客观评判。承诺兑现与否,仅是一个参考维度。他们更加在意的是,党员干部有没有把承诺放在心上,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人。因此,党员干部必须要通过“凡诺必践”涵养自己的靠谱品格,取信于民,做值得群众信赖的党员干部。
文/沈道远
今日头条
VR全景
香河地方志官方微信
香河地方志小程序
备案号:冀ICP备18016968号-1
冀公网安备 13102402000328号
电话号码: 0316-8581951 地址: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
Copyright © 2017-2020 香河地方志 技术支持:蓝街科技 邮箱: 826763194@qq.com
www.xhdf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