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河要闻

1.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

2.关注香河方志网微信

热点话题|400名大学生借“校园贷”不还,是否荒唐?

来 源: 作 者: 时 间:2018-07-05

你听说过借钱可以不还的好事吗?上半年,广西南宁受理多起“校园贷”纠纷案,400多名大学生成被告。每人借款均在7000左右,大都拿来买高档手机。法官跨省调解,仅3人主动还钱。不少大学生认为:“校园贷”是非法放贷,借的钱可以不用还。(据南国早报)“校园贷”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,近年来因非法校园贷而造成的悲剧数不胜数,但像这则新闻一样大范围的“反套路”校园贷事件还是第一次见。

  钱江晚报:有借无还,这样的大学生何以立身

  看了这个消息,并没有觉得这些大学生很机智,而是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而感到悲哀。这则报道只是提到一家“校园贷”公司的诉讼情况,但这已经足以说明,卷入网贷纠纷的大学生数量或不在少数,而这背后的“故事”可能比目前披露出来的更要令人触目惊心。 大学生最终有没有还钱另说,但我认为,以这种侥幸心态踏上社会,以后难免还会遭遇陷阱,碰到挫折。人无信则不立。这不仅是说要对他人讲信用,还意味着要坦诚面对自己。

  浙江在线:校园贷不等于高利贷,这是大学生们必须明白的基本概念

  400名大学生们以牙还牙,以为理直气壮、为民除害,其天真之气,令人叹息。与校园贷放发机构有备而来的大打擦边球相比,大学生此举明显充满法治的硬伤。他们的行为可能令部分群体有解气的快感,甚至能够获取一部分人的同情与理解,但在法庭上,他们肯定输多赢少,而且还有可能背上信用的负担。

  澎湃新闻:“不用还”的思想很危险

  令人担心之处在于,以大学生之“大”,格局却如此之小:揣小心思、耍小聪明、贪小便宜。就该事件而言,问题的要害不在涉事“校园贷”是否违规,而是“不用还”的认知很危险。这其实是一种流氓逻辑。大学之大,培养的不仅仅是学识和才华,更重要的是品行和追求。贷款买手机还不还钱,这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,还有大学的脸。当诚信可以轻易牺牲,被用来兑换一时之利,这个交换未免太草率,也太轻贱。

  网友评论:

截图来源新浪微博

  从这起案例分析来看,400名大学生借贷不还,是有着一定的心理准备的。大都借贷7000元左右,大都用来买了高档手机,成为被告之后专门成立了QQ群共商拒还事宜,开庭之时无一应诉。据此可以看出,这些大学生大多存在“三人成虎”的思想,校园贷并不全是非法的,如果认为拒不还贷是对非法校园贷的有力回击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
  也许一提到校园贷,就会有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新闻常曝光的非法放贷事件,但校园贷并不等于高利贷,只要不涉及到暴力、裸贷等违法情节,其本金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利息都受法律保护。作为接受了12年教育并成功踏入高等教育校园的大学生来说,既不应当缺乏基本的诚信品质,同时也要了解更多法律意识。在此要劝告这起新闻中尚未还贷的大学生,既然这家金融投资公司将他们告上了法庭,那就该早日还清贷款,否则岂不成了“老赖”,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。

  (文字整理:周怡琳 文字资料来源:钱江晚报、浙江在线、澎湃新闻)

  • 今日头条

  • VR全景

  • 香河地方志官方微信

  • 香河地方志小程序

备案号:冀ICP备18016968号-1 冀公网安备 13102402000328号 电话号码: 0316-8581951 地址: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
Copyright © 2017-2020 香河地方志 技术支持:蓝街科技 邮箱: 826763194@qq.com
www.xhdfz.com